香港思維導圖導師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官方網頁

如何理解思維導圖中的結構?

思維導圖的一大原則是建構合適的BOI(Basic Ordering Idea),也就是從中心主題首次延伸的主幹。然而許多初學者會問是否盡可能地想到越多的想法,都把它們放進思維導圖的主幹上,這就代表思維導圖越有效果?

 



思維導圖主幹的數量多少?

究竟多少個主幹在一張思維導圖中最好呢?這取決於你使用心智圖的場景與目的。如果是在一場腦力激盪會議中,目的是無批判地就一個主題進行發散性思考,那麼越多的想法當然越好,只要這些想法並未脫離主題。就這樣的應用場景,理論上思維導圖的主幹可以沒有上限,然而會產生一些問題,讓思維導圖功效大減。當思維導圖有太多的主幹時,不方便閱讀與理解。試想一下,一張有100個主幹的思維導圖是不是會像混亂的頭髮那樣,互相纏繞理不清?那麼思維導圖的思考視覺化作用變得雞肋。另一個情況是,如果將思維導圖應用在閱讀筆記或會議記錄等需要記憶的方面,很多人會把想法或書中看到的資訊都記錄下在主幹上,生怕自己忘記任何一個重點,然而過多的主幹真的能記得住嗎?所以思維導圖幫助記憶的作用也會失效。這時候,懂得濃縮主幹到適當的數量才是正確繪製思維導圖的方式。

如何濃縮思維導圖的主幹?

要將眾多的想法記錄下來,又要保持思維導圖清晰的觀感與記憶效果,那麼必須先掌握「分類思考」。分類思考是指將事物、觀念或資料依照共同特性或屬性進行組織和歸類的過程。它是一種認知過程,幫助人們理解和處理複雜繁多的訊息,透過為相似和相關的訊息進行分類,簡化思考過程,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例如母親要你到菜市場採購12項食物,使用思維導圖記錄時,如果將12項食物都放在主幹上,難以記住。到了菜市場後也會因為雜亂的資訊而缺乏清晰的購物路線的指引,結果便會像盲頭蒼蠅一樣到處竄。當利用分類思維,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將這些食品的相同點與差異點找出來,把有共同點的食物放在一類,差異點來決定類別的名稱,再判斷主從關係建構心智圖,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肉類”,“蔬菜”,“水果”以及“配料”作為主幹,而主幹之下的分支則包含所屬之食物。這樣就可以將原本12項主幹濃縮到4項,更清楚看到全局,同時能強化記憶,不易遺漏。這時候帶著這張精煉後的思維導圖到菜市場,就能規劃好採購路線,先到肉類區,購買豬肉牛肉羊肉,再到蔬菜區,按部就班不忙不亂地完成任務。





思維導圖的主幹數量範圍

在一張思維導圖中,思考發散得越多就會有越多的主幹,那就需要濃縮精煉,但是要精煉到什麼程度呢? 2個主幹? 3個?還是4個呢?認知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在1956 提出了一個關於人類記憶力的重要原則,即"7±2 原則"又稱為"魔術數字7±2"(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是指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大約能夠同時處理5 到9 個項目(平均7個)。

工作記憶是短暫記憶的一部分,是人類認知系統中暫時儲存和操縱資訊的能力。根據7±2原則,當呈現資訊單位的數量超出此容量時,會降低訊息處理和記憶的效率。這是因為工作記憶的有限性導致我們只能同時關注和加工有限數量的資訊元素。



這個記憶原理說明如果資訊量太多,超過10的時候,記憶效果是低效率的,而資訊不足,少於5個的時候,人的記憶能力有冗餘,未能發揮最大效用。因此,在繪製思維導圖時也可以應用這個原則,主幹數量範圍可選擇5-9個,以便大腦更好地編碼、儲存和回憶資訊。



思考模型在思維導圖中的應用

然而,當在思維導圖中套用已有的思考模型,那麼就可以根據「模型」的情況而定主幹的數量。如應用「黃金圈法則」在思維導圖中,那麼主幹只有3個,分別是WHY,HOW,WHAT。如應用行銷學中的「4P模型」在思維導圖中,那麼可延伸出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4條主幹。如果思維導圖是使用波特的「五力模型」作為思考框架,主幹就會有,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現有競爭者能力等5條主幹。當使用“5W2H分析模型”,思維導圖就有會7條主幹。將現有的思考模型應用在思維導圖上,能提升思考的效率和提供指導性方向,這時候便無需固執地遵循「7±2 原則」了。




思維導圖主幹的位置

大家已經知道思維導圖的主幹是從中心向外發散延伸,然而不少人會對主幹延伸的順序和方向有所疑問。在繪製主幹時是順時針進行還是逆時針呢?主幹是要左右對稱,數量相同嗎?如果全部主幹放在同一側是否不正確?其實思維導圖(MINDMAP)從英文字面上翻譯就是將“思考地圖”,能將大腦思考過程呈現出來,讓使用者既有全局的視角也能看到局部的細節。如果思維導圖就是一張地圖,應該要滿足使用這張地圖的使用者本身的習慣,同時也可賦予主幹的位置意義,有意識地進行位置佈局。例如套用SWOT模型的思維導圖,可以從將S優勢和W劣勢放在同一側,因為它們屬於企業內部要素,另外一側則可以將T和O放在一起,因為都屬於外部環境要素,如下圖的圖例一所示。除此之外,還可以將S優勢和O機會放在同一側,代表的是正面的內容,而W劣勢和T威脅放在另外一邊代表負面的內容,如圖例二。我們再看一個例子,當使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思維導圖的架構時,因理論指出人的需求有五種,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當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由於需求層次理論有明顯的層次概念,所以圖例三便將承載這五個需求的主幹以低到高排列在一側,從視覺上呈現出層級的感覺。另外,有學者指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屬於低層次需求或稱為缺失性需求,因此可以將兩個需求的主幹放在左側形成一組,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被歸類為成長性需求,可以放在右側,從主幹的位置進行視覺區分,更便於記憶其包含的特殊意義。無論決定將主幹放在思維導圖的什麼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應考慮到“位置意義”,而這種意義更多是屬於使用者個人賦予思維導圖的隱藏的暗示標記,能提供更多的記憶線索給使用者。當回憶思維導圖時,這些「有意義的」的位置將提升你的回憶效率與效果。


關於思維導圖的層次

在確定好思維導圖的主幹後,便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主幹上延伸出分支。理論上只要繪製思維導圖的載體夠大,思維導圖便可以無限地進行聯想,從而不斷延伸下級分支。一般來說,建議從中心主題出發進行不超過5級的延伸,因為如果層級超過5層,表示繪圖者對思考程度過於細節,濃縮精華的工作做得不夠,有些資訊內容應該可以再濃縮的。如下圖所示,以蘋果公司在2023年在售的產品線做中心主題,在手機品類中可以延伸出3級便可以清晰看到在售的手機型號了。當然,如果要考慮每種型號的iphone的功能特點可以再延伸出第四層,而技術參數如CPU使用了3奈米製程這些細節,也可以放在第五層級顯示。但是再往下深究其供應商或設計原理就顯得意義不大了。




下次繪製思維導圖時,請注意到以上所提及的結構用法,選擇合適的結構能提升記憶理解力,讓你的思維導圖變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