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思維導圖導師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官方網頁

心智圖與心流

 

為何我們的表現未能達到最好?



每個人都渴望在自己的領域表現出色,無論是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為何自己的表現往往未能達到最佳水準?儘管有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在條件,掌握著所有必要的資源和工具,但我們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

美國有一位名叫添高威的網球教練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答案。有一天,他需趕往城中處理一項急事,於是委託一位滑雪教練暫代他給學生授課。歸來後,添高威驚訝地發現學生們的表現竟超越了他親自指導時的水平,許多人已經掌握接發球技術。滑雪教練表示,他只做了鼓勵並指導學生注意球本身。這啟發了添高威,令他領悟到傳統教學法過於強調標準動作,忽略了對目標的專注。於是他革新了一套教學法,指導學生專注於網球,而非動作本身。這種方法的成效顯著,引起了各界關注,也受到了企業邀請,分享他的創新教練理念。


添高威認為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但是由於各種幹擾因素而影響了他們的最終表現,用公式表示為:表現等於潛能減少干擾。換句話說,在潛能在穩定不變的情況下,幹擾越大,越影響人的表現。這些幹擾一方面是來自外在因素,如嘈雜環境,過多的微信訊息,大量短視頻等等,另一方面的干擾則來自內在,如註意力不集中,目標感不強,缺乏自信,焦慮等等。因此,要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中提升我們的個人表現,除了要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以外,還要盡可能減少這些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干擾。外在幹擾,可以透過物理隔絕的方式進行屏蔽,如換個安靜的地方辦公,使用手機的「工作專注」模式減少訊息通知,刪除短視訊APP等等。然而,內在的精神幹擾該如何減少呢?



如何減少內在幹擾,達到最佳狀態?


關於人如何獲得最佳狀態的研究,不得不提米哈里的心流理論。所謂的心流,其實是這樣一種狀態:人們在全神貫注做一件事的時候,那種沉浸其中的忘我狀態。這個字英文叫做「 flow」 ,流動的意思。換句話說,那是一種注意力不被打斷的連續狀態。米哈里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達到最佳狀態是因為「精神熵」作怪。 「精神熵」是藉鏡了物理學中「熵」的概念,被米哈里應用在心理學領域,可以簡單理解為人的意識會從有序狀態趨向於無序和混亂。一旦意識變得無序,也意味著,人的內心失去了秩序,變得焦躁不安,無法集中註意力,不能實現任何目標,這就是精神熵給人們帶來的內在幹擾。而心流就能提供一種對抗精神熵的有效途徑,使人從無序混沌中得到解脫,專注於一件事上從而讓精神能量源源不斷地湧現。



心流出現需要創造的條件


1.清晰的目標

米哈里認為要產生心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清楚的目標。心理學實驗發現,當一個人無所事事,漫無目的的時候將會陷入精神的無序狀態,他的精神會渙散,俗話說沒有精氣神,也會陷入憂慮、恐懼和無聊這些負面情緒中。而目標清晰明確的人,就會採取各種方法,來達成這個目標。例如馬拉松運動員,會給自己設定前進的目標,這樣他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補充水分,什麼時候要放慢腳步保存體力,什麼時候要加速突圍等等。這時候的人,內心便是有序的,內在幹擾最少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2.及時回饋

及時回饋是創造心流時刻的另一個要素,它能讓人在每完成一步之後,立刻知道自己的狀況。跑馬拉鬆的人,會將漫長的路程分割成不同的階段用來監控自己的配速,例如每3公里為一個里程碑。每當到達一個里程碑,用時是否達成了當初設定的目標?如果沒有是否要調整後面的策略?這種及時回饋能時時提醒自己正在做什麼,把注意力放在當下。



3.挑戰的難度與能力匹配

除了清晰的目標和即時回饋外,心流的實現還取決於挑戰的難度與個人能力之間的匹配。高能力者若從事低挑戰性的任務,容易感到乏味; 低能力者若從事過高挑戰性的任務,容易感到焦慮。若一個活動只有無聊或焦慮的感受,那麼是很難維持持續參與的。然而,在無聊與焦慮之間存在著一個神奇的空間,人們很容易進入專注的心流狀態,這就是心流通道。米哈里指出當挑戰的難度略高於個人技能的5%至10%時,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那些竭盡全力往終點衝刺的馬拉松運動員,也在挑戰與能力之間找到了平衡。


思維導圖與心流


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據現代科學對大腦中樞神經工作效率的測量,大腦在一秒鐘內只能處理大約126位元的資訊。若以一個人活到90歲計算,在一生中每天保持清醒16小時的情況下,其大概只能處理2384億比特的資訊。然而,大多數人使用大腦的效率可能會更低。這聽起來是個很龐大的數字,但事實上,外界每秒鐘出現的資訊量遠遠超過人腦的處理能力。那麼我們就需要有選擇性地註意到某些當下重要的訊息,而忽略其它。這些與當下任務無關的訊息又可以稱為「幹擾」因素。然而,很多人會被這些「非重要的訊息」幹擾,從而讓自己處於無序狀態。試想一下,你在公司寫年終總結的時候,可能有無數的想法在腦中飄過:會議上的那個錯誤發言是不是讓同事們對我印像大打折扣?晚上下班和朋友去哪家餐廳吃飯好?今年雙11要買什麼?下個週末的約會我該穿什麼呢?這些想法和當下你要寫總結的任務是無關的,但會造成你幹擾。還記得上文提到網球教練添高威提出的公式嗎?表現等於潛能減少干擾。要減少干擾,創造更多心流時刻,才能讓你的工作,學習,生活表現得更好。




思維導圖作為提升大腦效率的工具,能有效降低幹擾因素,符合創造心流的三個條件:清晰目標,及時回饋,挑戰與能力匹配。



1.思維導圖能夠讓你聚焦思想,明確目標。


在創作思維導圖時,無論是採用紙筆或電腦繪圖,我們都需要準備一個承載思維導圖的載體,一張白紙或一個新建空白的繪圖文件。當把這些空白的載體展現在眼前時,就像是開啟思考的儀式,如同跟大腦說「我要開工了」。這時候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繪製思維導圖這項任務。思維導圖的一大要素「中心圖」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考目標,當在紙張中心或電腦螢幕中出現「中心圖」時,你便可以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思考空間。接下來的思考要圍繞著這個目標,與此無關的想法/幹擾就會被屏蔽。





2.思維導圖能提供及時回饋,讓你不斷修正想法。


在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從中心圖發散思考,延伸出主幹,分支,讓思緒流動起來。同時,我們可以在思維導圖上添加、修改、刪除和調整資訊(關鍵字),找到不同資訊中的關聯,提供即時的回饋和記錄功能,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維持專注,避免分心,保持心流狀態。完成一幅思維導圖後,這就是一份解決當下問題的答案卷,成就感滿滿,也為下一次做得更好提供了正向的正面回饋。




3.思維導圖能提供適當的挑戰,激發你的思考。


在靈感枯竭時,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有效的創意激發工具。人的大腦存在惰性,如果讓你想3個形容自己的字語,你不會說出第4個。當你找到1個解決方案時,大腦就不會思考出另一個新方案,除非你一開始就計畫要有plan B。思維導圖可以在一開始便給大腦下“思考指標”,決定要想出多少個方案。具體做法是,先繪製主幹或分支線條,然後再填寫關鍵字資訊。如果要想到4個方向,那麼可以先畫4條主幹,如果要想到6個方案,可以先畫6條主幹。背後的原理是,人類大腦有完形補全的心理機制,看到空白地方就有想要填入的傾向。這樣做就能「迫使」大腦思考,接受「想出更多」的挑戰,進而激發創意思考。







另外,在做資訊記錄時如閱讀筆記,常規的內容摘抄只是線性的被動思考,未能讓人深入理解內容或是將資訊內化。當使用思維導圖做筆記,因要精簡訊息,提煉出關鍵字,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給大腦的挑戰。而這些挑戰的難度是自己可控的。你既可以要求自己將大段文字提煉出10個關鍵字,也可以是3個關鍵字,甚至是1個關鍵字。







當一項任務出現清晰的目標、即時回饋、挑戰與能力相符的時候,就會出現心流體驗,這可幫助你減少干擾從而提升自己的表現。如果你想創造更多心流體驗,就要想辦法讓你正在做的事情滿足這些條件,使用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